
1979年2月17日,55军163师488团3营7连正在从中越边境的米七前沿阵地出发,迅速沿着果龙树北侧的无名高地迂回穿插,向昆漂、探垄和那派方向挺进。战士们紧跟着马达轰鸣的坦克,肩背枪支、弹药和干粮,呼吸急促地跑着。此时的他们毫不知晓,未来的27天,将成为他们书写传奇的时刻。
清晨的2月17日,广州军区已经决定发起总攻。战斗前的这段时光,天际依然与夜色交织,朦胧而神秘,488团7连的七班战士们已经悄悄摸上了米七阵地的左前方。他们的任务是为后续部队开辟进攻道路,主要任务是排雷。越军在挑衅阶段,已经做足了战争准备。沿着中越边境数百公里的防线,他们修建了铁丝网、挖掘壕沟、埋设地雷,甚至形成了大规模的雷区,意图一旦解放军主力进入,陷入泥潭,造成巨大的伤亡。
七班班长朱志威带着战士们悄然前行,捏手捏脚地拆除着地雷。越军的诡计并不止步于此,除了在自国境内布设地雷外,连对方国境线的另一侧,也布下了重重雷阵。七班战士们还未越过国境线,就不幸踩中了至少3颗地雷,瞬间,爆炸声响起,1名战士英勇牺牲,3名战士重伤。随着“咻咻咻”的信号弹升空,天空被瞬间点亮,标志着对越自卫反击战总攻的正式开始。然而,米七阵地前的雷区尚未完全排查完毕。
展开剩余77%朱志威深知,若不尽快清除雷区,后续的战士们将面临惨重的伤亡。他迅速作出决定,带着剩余的几名战士冲进了雷区,用自己的生命清理雷区,为后续部队开辟出一条安全的进攻道路,尽管这代价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
488团的战士们踏着战友们的血路,穿过雷区,心中充满了深沉的悲痛,然而随着接下来的接敌战斗,这份悲伤慢慢转化为愤怒的烈焰,他们的决心愈加坚定,要为牺牲的战友复仇!也许是上级的严命,也许是战友牺牲的激励,在枪炮声中,488团3营7连的战士们,仅用4小时40分钟就翻越了14座山头!这股急行军的步伐,不知不觉带他们穿越到探垄地区,同登东南方向。此时,7连的战士们还不知道,他们已经为战役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
只有在师指挥部,站在作战地图前的163师师长边贵祥才清楚,488团7连的成功迂回穿插,将对整个中越战局产生何等重大的影响。当边贵祥接到报告,得知488团7连已成功穿插至探垄地区时,他那从未轻易露出笑容的面庞终于露出了笑意。
按照许世友将军在战前会议上所定的战术部署,广西前线有两个主要战场:西向东,第一个是高平,第二个是同登与谅山。41军和42军负责攻打高平,而55军的163师则负责先行攻占同登。在同登战役的部署中,163师下属的3个步兵团负责主攻同登,而164师和165师分别负责左翼与右翼的掩护包围。边贵祥深知穿插包围的战略,他接到任务后,并没有让手下的三个步兵团猛攻越军的正面防线,而是做出了极为精确的部署:
- 487团负责正面进攻,从友谊关出发,沿公路和铁路线向同登推进;
- 488团从友谊关左侧的米七出发,掩护487团左翼,并包抄至探垄地区,与敌军实施合围;
- 489团负责从友谊关右侧出发,包抄至同登、谅山交汇点,与488团会合。
488团的战士们,在总攻的第一天便迅速完成了穿插任务,成功抵达探垄地区,实现了对越军第3师12步兵团的合围,几乎为整个战役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尽管位于探垄前线的488团基层战士们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但随着敌人的一波波反扑袭来,他们很快体会到任务的重大意义。
探垄阵地中心是一个名为探垄村的小村庄,当地人依然保持着质朴的生活。163师488团3营于2月17日中午攻占该地时,表面上看似风平浪静,没有发现一名越军士兵。然而,随着夜幕降临,原本和善的村民突然变了面目,化身为手持武器的越军。所幸,488团3营7连早已设好警戒哨,进行了周密的防备和伏击。此次战斗中,163师成功歼敌100多人,清点战果时,竟发现攻占的竟是越军的步兵营房和炮兵指挥所。
2月17日当天,7连继续驻守在探垄高地,敌军多次组织反扑,但均被击退。越军的攻击越来越猛烈,他们试图夺回这个战略要地。为了抵挡敌军的反扑,488团采取了坚决的应对措施,将7连从探垄村撤至东南方向的无名高地,准备迎击越军的反击。
战斗的火力极为猛烈,越军一次次集中火力发动进攻,然而解放军的顽强抵抗和高效反击,最终让敌军付出了惨重代价。经过多次反扑,越军死伤惨重。战斗持续到2月18日,最终,探垄阵地成为了解放军进军同登和谅山的重要跳板。
直到3月11日,163师战斗部队从友谊关一线成功撤回国内,488团3营7连也顺利完成撤退任务。回国后,部队解除了战斗状态,历时长达三十多天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宣告胜利结束。488团3营7连在战斗中共歼敌473人,表现出了超凡的战斗力,成为名震中越边境的铁血部队。
这支在战斗中勇猛冲杀的英雄连队,战后荣获“能攻善守英雄连”的殊荣,成为全军中的楷模,展现了英雄气概和不屈的战斗精神。这份荣誉,实至名归。
发布于:天津市益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