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第五代战斗机时代的空战模式相比,六代机的空战体系将更加注重全面的延伸与拓展,其中最关键的一项突破就是加入无人僚机。通过“1架有人驾驶战斗机与多架无人僚机”的配合作战模式,形成最基本的空战单元。最近,美国空军第六代战斗机F-47项目中的一个重要子项目——CCA(无人僚机项目)取得了新进展,预示着即将进入试飞阶段。然而,从该项目的初步设立到如今即将迎来的原型机试飞,整个过程似乎给人一种“过于仓促”甚至不太可信的感觉。
根据美国防务媒体《战区》的报道,美国空军计划近期启动F-22隐身战斗机与无人僚机协同作战的相关测试,涉及的无人僚机选型主要包括由通用原子能公司研制的YFQ-42A,以及安杜里尔工业公司推出的YFQ-44A。这两款无人机的设计与美军的实际操作需求相结合,似乎带有一些“勉强应付”的色彩。
展开剩余77%由于F-22并未研发双座版本,因此无法通过增加一名副驾驶来专门负责操控无人僚机的任务,所有的指挥任务只能由驾驶F-22的飞行员一人来承担,这无疑会加重飞行员的工作量——即一边飞行F-22,一边指挥无人机,工作强度可想而知。更为尴尬的是,F-22的驾驶舱并未配备额外的控制界面,因此美国空军只能通过将一台微型平板电脑绑在飞行员的大腿前部来进行无人机的操控。这意味着,当需要指挥无人僚机时,飞行员将不得不低头“摸大腿”来操作,导致在执行指令时会暂时失去对空域的全面掌控。这个解决方案可以说非常勉强,似乎给人一种“凑合”的感觉。
然而,情况并未就此结束。只要对YFQ-42A和YFQ-44A这两款无人机进行仔细了解,就会发现它们的设计及性能无疑加剧了这种“凑合”的感觉。首先,这两款无人战机都缺乏超音速飞行能力,前者的机身长度为4.5米,虽然配备了一个可携带无人机用制导炸弹的小型弹舱,但无法容纳空空导弹;后者机身稍长,达到6.1米,但没有内置弹舱,仅能在翼下挂载两枚AIM-120中程空空导弹。由于这两款无人机的尺寸非常紧凑,它们目前都没有搭载雷达系统。即便未来可能配备机载雷达,也很难具备理想的探测距离和精度,尤其是无法配备像大型火控雷达那样精准的性能。
简而言之,YFQ-42A和YFQ-44A这两款无人僚机更像是“会飞的挂弹架”,在与有人驾驶战机协同作战时,飞行员不得不注意避免飞得过快,否则这些无人机根本跟不上主机的速度。我们甚至不得不质疑,这两款机型是否真的是为了提升六代机的作战能力而研发的,还是只是在勉强充数,甚至可能有“骗钱”的嫌疑。
基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推测,中国的第六代战斗机无人僚机将不会走美军CCA项目的这条技术路线。解放军的无人僚机很可能不会满足于这种“飞不快、探测不远、带弹少”的局限性。毕竟,协同作战的前提是无人僚机的性能不能低于有人驾驶战机,否则二者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战斗体系。换句话说,无论是航程、作战半径,还是超音速飞行能力,中国版无人僚机的综合性能有望大大优于美军的无人机。
在雷达探测、隐身能力和携带武器等方面,中国版无人僚机的表现预计也将远超美军的YFQ-42A和YFQ-44A。中国的无人僚机可能会拥有更大的体积,至少与歼-7战机相当,这样可以容纳更大的雷达系统、设计更大的内置弹舱,并且能够携带更多的弹药。相比之下,YFQ-42A和YFQ-44A由于体积限制,显然很难满足这些需求。
当然,美军即将开展测试的这两款无人战机小巧的设计也并非全无理由。尽管小型航空器的综合性能较为有限,但其技术风险相对较低,这也意味着项目推进的风险较小。然而,这毕竟是美国的“超级大国”项目,如果在技术上为了降低风险而选择牺牲性能,这无疑反映了某种深层次的问题。
总结来说,中国的第六代战斗机无人僚机,很可能不会像美军的这些无人机那样“凑合”。面对新技术的挑战,中国很有可能在机身尺寸、隐身性能、超音速巡航能力等方面都实现突破,充分满足未来空战的需求。毕竟,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今天美国做不到的事,未必就意味着中国也无法实现。
发布于:天津市益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